阅读历史 |

再回书院(1 / 1)

加入书签

门房送来了两张来自明德书院的请柬。明德书院的现任山长即将卸任归隐,特邀二人回书院一聚。山长德高望重,关怀晚辈,莘莘学子多受其照拂。出发前一日,荆逸问娘子是否要一同前往。知月反问:“夫君不希望我去?”荆逸没有作答。你不愿我去碍眼,我偏要去。那日知月难得盛装打扮与荆逸一起前往明德书院。昔日的同窗挚友将或羡慕或嫉妒或好奇的目光投向我俩。大概他们也没有想到,小门小户出身的许知月居然可以入荆府的门,当家主的正头妻子。知月自己也没想到,当年找上荆逸一半是心之所愿,一半是走投无路。离开书院后,后母既不愿意让打知月理家里微薄的产业,也不肯放她出去找营生。要把知月嫁到邻城去,给六十多岁的官员当填房。她求也求了,闹也闹了,换来的是父亲的责骂掌掴和后母假惺惺的劝说。许知月不服命,收拾了细软,连夜逃去了乡下,想着等风头过了,去个没人认识自己的地方做点小买卖。没想到,许知月很快就被我家里人找到了,慌不择路躲避的时候,遇到了前来巡视矿场的荆逸。许知月上了他的马,迎着火红的落日,他带着女子奔驰而去。有那么一瞬,许知月靠在他坚实的胸膛前,竟生出了一对有情人亡命天涯的荒谬想法。“你想去哪?我送你。”不知过了多久,他勒住了缰绳,平和地问。许知月低头沉默了几瞬,用尽毕生的勇气开口:“你娶我吧。”半晌都没听到他说话。不敢转头去看他的神色,她心一横,加筹码:“就当是你报答我吧。”“报答?”许知月硬着头皮,往下说:“那年冬日在槐荫县……”“你是那个女孩?”他的语气中充满惊讶。怀中女子点点头,眼泪止不住落下。说不清是忐忑多还是羞愧多。他掉转方向,当天便向许家提了亲。荆家的聘礼很足,攀上这样的好亲事,许家很高兴,甚至对知月态度都好了许多。后母脸上的笑得僵硬,她一直想让妹妹与荆家结亲,托人说项了好几次都被回绝了。她大抵没想到,许知月一个没亲娘可依的竟能明媒正娶入荆家。新婚之夜,许知月对即将到来的生活,能与夫君朝夕相处的日子充满期待。一切的憧憬都在荆逸掀开红盖头后离去的背影里破碎……“知月!”一声又脆又柔的呼唤传入她的耳朵。是赵颂宜,许知月在书院时的闺中好友。也是她夫君心中念念不忘的人。与赵颂宜一块的还有周承安。周承安眉眼温和,神情眷恋地望着自己的未过门的妻子。

两人站在一处就是一双神仙璧人。许知月不经意偏头,觑见了夫君直愣愣地盯着那边,脸上闪过一丝几不可见的阴沉,知月的心也跟着蒙上了一层灰。“知月,自你成亲后就没怎么见过你了。”“前阵子承安在南橘坊设宴,恰好赶上你身子不舒服,现下可有好些了?”赵颂宜走上前,握着她的手,关怀道。身子不舒服?许知月看了眼荆逸,他躲避我的视线。是他不想让自己去,才借口对外说夫人身子不适吧。许知月微微一笑,反握住赵颂宜的双手,“是,是有些不爽利,不过已然大好了。”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,她不想让外人看出端倪。同窗好友一阵寒暄之后,纷纷落座。许知月的位置紧挨着小轩窗,稍一抬头,便能瞧见书院里“立心湖”的风光。那个湖不大,整个读书难免乏味,书院学子常喜欢在旁游玩、散步消遣。“夫人,你在看什么?”荆逸问。“没什么,我只是瞧见了湖上的拱桥似乎修缮过了。是得修修,以前的桥身太窄,夫君你还不慎从上面掉落过。”许知月状似漫不经心地答道,一边转头看他。荆逸垂下眸子,闷闷哼了一声,不再答话。好像是想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。提到那座桥,他当然不高兴。那落水那日是上元佳节,湖畔以及两侧桥身都挂满了明朗精致的花灯,煞是好看。周承安还弄来了一艘小画舫,泛舟湖上,与赵颂宜情定三生。那晚,桥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。就在周赵二人执手盟誓的那一刻,“扑通”一声,有人掉进了湖里,惊起水花一片。荆逸素来沉稳,若不是对赵颂宜……又怎么会如此。湖水不深,却寒冷,荆逸在水里扑腾了几下,甩开画舫上周承安伸过来的手,自顾自游向了岸边。后来,许知月去书院厨房煮了姜汤,托与其同寝室的周承安带去。“别让他知道,是我送的。就说是你在厨房取的。”那是当天她第二次请托周承安。第一次是那日清晨,她满怀忐忑地将自己制作的香囊递给周承安,上面坠着的和田玉珠几乎用光了她攒的私房钱。周承安和她保证,会将这个香囊送到荆逸手上,无论情况如何都会给回话。她等啊等啊,一直没见周承安来找她。直至傍晚,周承安才出现在面前。瞧见了他脸上的无奈与欲言又止,不用他开口,许知月便明白了。不想让旁人瞧见失落,她转身就走,也不理会周承安还在后面唤她。再然后,就是晚上荆逸失魂落魄落水。想起这些,许知月自嘲了笑了笑,都有些看不起自己。明明知道他心里有别人,还巴巴的往上凑,就像那日送姜汤一样。宴席上,许知月味同嚼蜡,往事点点滴滴都浮上心头。她本以为能坦然面对赵颂宜,可她发现,因为对荆逸的感情,因为这场以欺骗为开端的亲事,使自己在赵颂宜面前自惭形秽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