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草原牧医[六零] 第52章(2 / 3)

加入书签

“小牛。”林雪君裹着被子,送别了乌力吉大哥,又钻回被窝,难得地睡了个回笼觉。

这天早上,他们都喝上了香淳的热牛奶。

裹着毯子坐在木椅上晒太阳,望着远处被阳光照晒的白雪闪烁层层晶莹光纱,林雪君忍不住感慨:

不用赶路的感觉,真是太爽了。

这可能就是‘旅游’的意义吧,让人知道,哪儿都没有‘家’好。

有了冰原上迎着风雪、赶着畜群迁徙的经历,什么日子都显得安稳舒适起来。

接下来的时间里,林雪君骑着苏木在胡其图阿爸家和乌力吉大哥家两头跑,哪里有需要,她就去哪里,像个最称职的螺丝钉。

空闲时的所有活,大家都不让她干,她就拉着琪琪格、托雷和胡其图阿爸家8岁的儿子纳森陪阿木古楞一起学习汉语和数学。

这天帮胡其图阿爸放的母牛接生后已经是晚上了,草原的夜里阴天时,四野茫茫黑得伸手不见五指,动物本能的恐惧发作,走在路上人都是发抖的。

林雪君和阿木古楞赶出去一小段路,就觉得害怕的不行,又折回去想跟胡其图阿爸借个油灯。

胡其图阿爸在毡包里翻箱倒柜好半天,终于找出个纸盒子,外包装上的图画满满苏联风格。开盒后掏出个又粗又大的手电筒,里面沉甸甸的大电池插好了,却怎么也开不亮,对着封皮纸盒上的字看半天,字认识他,他却不认识字。

“俄语,看不懂啊。”胡其图阿爸将纸壳子和手电筒一起递到林雪君手里,“这种手电筒你会用不?咋点亮呢?”

林雪君捞过纸盒子,这可撞上她专业了。

因为紧邻俄罗斯,小时候他们这一届东北孩子学的外语都是俄语,纸盒子就在油灯下一看,全认识。

她嘀嘀咕咕读过说明书,拧开手电筒,将一张绝缘纸片抽掉后,再放好电池,拧上后座,咔一声推下开关,之前胡其图阿爸怎么摆弄都不亮的手电筒刷地冒出白炽炽的冷光。

“亮了亮了!”胡其图阿爸惊呼,拿过手电筒把玩了下,转头亮着眼睛问林雪君:“你连苏联字也认识?”

“以前学过。”林雪君对上阿爸满满惊艳的眼神,笑得有些不好意思。

在后世她身边不是英语专八就是各种小语种考级大拿,自己这点外语水平根本拿不出手。

她过去二十来年活下来都没想过自己能看懂简单俄语说明书这事,还能被人如此艳羡赞叹。

塔米尔他们几个围在她身边,时不时拿起那个写满俄文的外包装看看,时不时开关一下手电筒,照一照四周,之后便是不住口地夸林雪君厉害,才16岁,会这么多东西。

把林雪君夸得面红耳赤,羞着羞着,也渐渐生出点骄傲来。

真好啊,原来掌握这种曾经身边每个同学都会的技能,也是有用的,也能发挥光和热,被人认可。

“说明书上教你怎么开的吗?”塔米尔捏着说明书,好奇地问。

“嗯,这里写的。”林雪君用俄语念出说明书,带着点被夸奖后的使命感,认认真真地给塔米尔讲每一行俄文说的都是啥:“这里是告诉我们不能让电池受潮,这里是说如何保养灯泡的,还有不可以直接触摸这个玻璃罩……”

塔米尔学着她的发音跟着念,表现出了浓浓的兴趣。

林雪君忽然抬头看了眼塔米尔,脑海里想起转场路上,大家吃黄羊的那个晚上,塔米尔坐在她身边,曾表述过自己对突破人生困境的渴望。

林雪君小时一直流行的一句话是知识改变命运。

“你想学吗?”脑子里转着一些念头,她已先一步问出口。

“俄语吗?我能学会吗?”塔米尔抬起头,望着林雪君的眼睛里有渴望,也有胆怯。

第50章 牧场救星

什么叫母狼亲自送崽子给人类?什么又叫火烧牛屁股?

“能的。”林雪君转头问阿木古楞:“咱们多一个课程吧, 汉语,数学,俄文。”

三个十几岁的年轻人凑头在一块儿, 每双眼睛都亮晶晶的, 闪烁着想要征服世界的锋芒。

在他们的视野里,好像什么都无法扑灭希望,什么都能克服,多遥远的地方都能抵达。

在林雪君和阿木古楞借着手电筒的光,赶回凹地毡包的临时小家后, 林雪君从自己的病理本上撕下两张纸, 写上33个俄文字母及发音等基础内容, 一张给阿木古楞, 一张给塔米尔。

晚上躺在被窝里, 她又思考起如何从音标、词汇和语法等方面,帮助他们快速掌握简单的读和写……

之后在这一块春牧场上, 林雪君的工作又变得更丰富起来。

曾经她那些习以为常的技能,到了这里忽然都成了最宝贵的知识,塔米尔他们尊重这些知识, 也尊重她。

在塔米尔跟着她东奔西跑学俄文的日子里, 乐玛阿妈总会让塔米尔给她带些奶豆腐、酸奶、奶皮子等她亲手制作的美食,间或还有胡其图阿爸打到的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