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432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秋东这会儿把乌城当好大儿待,便觉他此举过分闹心了。

“可是父皇急诏您回京?”

太子的手搭在茶杯上,眉头紧皱:

“白虎城你不能去,那里快要守不住了,安庆这边没有多余的兵力增援,其他各处自顾不暇,你去了就是送死。”

对于接下来的话,太子说的格外艰难:

“我想办法叫人拖一拖,等白虎城破,也就不存在抗旨不尊的嫌疑了。”

秋东手搭在太子冰凉的指尖上,看着他的眼睛,像是小时候太子牵着他的手,送他去读书那样:

“阿兄,你知道躲不过去的,我和父皇之间,只能活一个,没有这次,还有下次,你不可能次次都把我护在身后。”

太子痛苦的闭上眼睛。

这是他一直拒绝去想的问题,他有些不明白事情为何会发展到今天地步,又好似冥冥中有人告诉他,他该明白的。

“这次不要去,再有下次,阿兄便不干涉了,好不好?”

太子像是小时候哄不爱读书的阿弟一般,轻言细语的哄他。

秋东使劲儿握紧他的手腕,眼神坚定:

“您知道的,我得去,咱们姜家人一定得去。您这趟出来也瞧见了外头的世道究竟乱成了什么模样,百姓鬻儿卖女,辛苦劳作一年食不果腹,连天子脚下都开始出现流民。

各地藩王们蠢蠢欲动,官府不时就派兵镇压流窜的百姓,防止他们为了逃避高额的赋税跑进深山当野人。”

这天下,已经开始乱了。

内忧外患,人为的祸事尚且可以想办法解决,但连年干旱,地里辛苦一年到头来连种子都收不回来,大面积的天灾,不给人生存空间,不是谁振臂一呼就能解决的问题。7饿群依五而尔期无耳把以。

此时,谁手里有粮食,能让手底下的士兵和百姓吃饱肚子,谁就是老大。

“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旁人来瓜分我们的江山吧?姜室子弟总归该有人站出来与之抗衡,免得丢了老祖宗脸面。”

想要兵权,名正言顺的兵权,去白虎城就是机会。

就看秋东能不能把握住了。

反正永远躲在太子身后,是不可能拿到兵权,让人敬畏的。

太子没能说服秋东,于是他强硬的把安庆的补给留了一半儿给白虎城,带人连夜赶回丰都城,想为秋东调集一批粮草辎重出来。

同时带走了乌城,他相信乌城对秋东的衷心,想让乌城亲自押送。

希望白虎城还能撑住。

等秋东亮明身份进入白虎城的时候,发现白虎城已经弹尽粮绝,狄人只围不攻,白虎城怕是也坚持不了几日。

前来接应秋东的将领瘦脱了相,走起路来直打摆子。

秋东沉默一瞬,从腰间油纸包里翻出一个烧饼递过去。

那将领愣了一瞬,咧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,接过饼子小心的撕成两半,一小半他自己吃了,剩下一多半仔细包起来,认真解释:

“留着给大帅吃,他老人家把粮食让给受伤的将士,已经很久没吃过好的了。”

街上已经看不见活人,约莫是全部躺在家里节省体力。只偶尔有面黄枯瘦的巡逻队从他们跟前路过,走路轻飘飘打晃。

秋东说:“我从安庆带了些补给过来,但外围到处都是狄人的视线,怕是得和老将军商议如何把粮食运进来。”

秋东能进来,完全是因为如今的狄人对白虎城的态度是“只许进不许出”,他才能轻松出现在这儿。

守将闻言精神一振,说话都多了几分力气:

“殿下请跟我来,老将军这会儿该在城西带人抢收粮食。”

秋东了然,眼下正是五月天,麦子还没到成熟的季节,属于青黄不接之际,但白虎城显然已经等不到麦子成熟了,与其大家守着麦苗一起饿死,不如连麦穗一起吃了吧。

到了这个份儿上,谁还能顾得了口感,填饱肚子最要紧。

说实话,抢收的场面很不好看,因为不管男女老幼,身上几乎没有可以用来遮挡的衣物,勉强用破布盖住下半身已经是很奢侈的行为了,大家的行为坦荡中带着几分麻木。

就连老将军也不例外。

这在百姓家中是常态,他们下地几乎从不穿衣裳,因为根本没有多余的衣裳给他们穿。

衣不蔽体说的是一种长时间的社会现象。

后世那些影视剧里常有古代农人下地干活儿的场景,估计真还原历史拍了,可就没法儿播出了。

直到建国后,还有很多农村地区,一家人只有一套能穿出去的衣裳,谁有事出门衣裳就归谁穿,其他人全都挤在一张炕上,用被子遮羞。

引着秋东的那位将军,先一步在老将军耳边说了些什么,只见那位原本闷头干活儿的老将军瞬间激动的站起身,双眼冒光,盯住秋东,嘴里好听话更是不要钱似的往外蹦:

“末将见过殿下,早就听闻殿下您以五千兵马横扫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