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021(4 / 5)

加入书签

组织好这沿海的渔夫们,无论是对蕃邦外国的贸易,还是向着扬州建康的来往运输,断不会在海路上出问题。”

刘裕向着帐外走去,一边走,一边摇着手,他的声音在帐门掀开的那一瞬间,随风而来,直入向弥的耳中:“铁牛,我在建康等你,不醉不归。”

当刘裕的脚步踏出这个营帐的时候,只听到,几十步外,刘穆之的声音在响起:“寄奴,请过来一下。”

刘裕转头看向了声音的来处,只见刘穆之那肥大的身影站立在一个偏僻的小丘之上,方圆百步之内,空无一人,而一边的其他隔离区内,人来人往,形成了个鲜明的对比,刘裕快步走了过去,离着刘穆之还有十步远,就听到一声肚子咕咕叫的声音,他哈哈一笑,边走边说道:“都过了饭点了,你个死胖子居然还没吃啊,这可一点也不象你。”

刘穆之的面带苦笑,摇了摇头:“这么多事情堆一起,我哪有时间吃饭啊,再说了,现在借我一百个胆子,我也不敢在这地方吃饭,我又不是你,吃过仙丹妙草,百毒不侵呢。”

刘裕点了点头,收起了笑容:“现在怎么样了,高如烟那里的人参管用吗?”

刘穆之正色道:“这回她带来了三千斤,为了表示诚意,已经全部先给我们了,而我也已经拟了诏书,送去让妙音盖章,让使者持诏去百济,勒令他们撤回对倭国的朝贡和人质,不然我们就要支持高句丽了,还要百济遣使谢罪,除此外,我还写了个密旨,告诉百济,只要肯来,我们就有赏,也会帮他们调停跟高句丽的冲突。”

刘裕笑道:“你这招高明啊,不过,这种出使异域番邦的使者,谁人可以胜任?”

刘穆之略一思忖,说道:“谢家的子弟谢晦,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。”

刘裕轻轻地“哦”了一声:“为何是他呢,王弘,谢晦,张邵是你手下的三大参军,再加上你的侄子刘钦之,都是很优秀的士族年轻人,你不让刘钦之去出使,却让还在建康的谢晦去做这个事,有何考虑呢?”

刘穆之说道:“钦之在我身边可以帮上忙,这个时候,我不想他离开,而且这个诏书要以皇帝的名义下国书,还要经过礼部,不能从青州直接发,总要走一趟建康的,所以,我只能从建康的人里挑选。”

“而王弘在江州之战中,弃城逃跑,现在有免官之议,让他代表国家出使百济,起码现在不太合适。”

“剩下的就是张邵和谢晦了,这两个人的条件和情况差不多,一个是吴郡张氏的嫡流,一个是陈郡谢家的支庶,但张邵的哥哥张裕,在江州沦陷后暂时投靠了卢循,这个污点洗不掉,所以,看来看去,这回出使百济的,最好就是谢晦了。”

义无反顾大军归

刘裕笑道:“只是,谢晦你也曾经说过,这小子很有自己的想法,就不怕他以后借功上位,会跟你争夺权力?”

刘穆之淡然道:“他要真有这个本事,是国家之福啊,如果他这回出使一趟百济,能把百济,新罗,倭国,高句丽的情况摸个一清二楚,那是为国立了大功,有这样的贤才以后辅佐你,我都可以安心退休了,求之不得呢。”

刘裕点了点头:“那就让谢晦跟着高云烟的船队一起回高句丽,路上离开去百济,对吗?”

刘穆之点了点头:“是的,还得把用来调停止战的驺虞幡给带上,我并不太担心百济人敢乱来,但是倭国就不好说了,也许他们会以攻击高句丽船队的借口,一并攻击晋国使船。”

刘裕的眉头一皱:“有什么办法避免此事吗?”

刘穆之叹了口气:“没有太好的办法,大军南撤后,原来谢家放在东莱一带,准备撤离慕容氏部族人马回辽西的那个船队也会跟着回去,你后面跟妖贼作战,用得着这支船队,还有,妖贼的水师利害,可以远浮大海,也不能不防他们派出一部,走海路偷袭吴地甚至登陆青州的可能。”

刘裕倒吸一口冷气:“他们能有这个本事?”

刘穆之正色道:“当年能从吴地下海,跨越几千里攻取广州,就证明了有这样的能力,不过,这样一来得让他们把最有经验的水手和船夫,也就是一路跟着的三吴老贼用于海路,正面就好对付了。我想,他们是不会大规模地用这招的,但是,如果你在陆上能顶住他们对豫州和建康的攻击,倒是可以考虑这个打法,派一支舰队去广州,抄妖贼的老巢。”

刘裕的眉头一皱:“我们暂时怕是没有这样的兵力吧,有这支部队,也是要先考虑打通荆州,取得和道规的联系才是。”

刘穆之勾了勾嘴角:“这只是我的一个建议,供你参考,要是你战事进展顺利,我可以在青州的局势稳住之后,让向弥率军向西打,驱逐或者消灭盘踞在豫州西北的司马国璠所部,只要能把他们赶走,那中原东部的门户洞开,我们可以取道汝南,梁郡一带打通跟雍州的联系,进可图取中原洛阳,退可支援雍州荆州,从北边全面包抄妖贼。”

刘裕笑了起来:“只靠铁牛的万余兵马,怕是不够,再说青州这里也不能少了他这支兵马,如果真要打通雍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